1 引言
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常出现肢体肿胀,影响静脉回流及动脉供血。使肢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及血液供应,从而影响伤口和骨折愈合,严重者可导致骨筋膜综合征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早期,迅速地消除术后的肢体肿胀,对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资料和观察方法
2.1临床资料
2.1.1收集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0至76岁,平均年龄(42.1±5.2)岁;肿胀程度【1】:Ⅰ级(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13例,Ⅱ级(肿胀明显,皮纹消失,但无张力性水泡)33例,Ⅲ级(肿胀明显,皮肤绷紧,皮纹消失,皮温升高,出现张力性水泡,但无骨筋膜室综合症)14例;骨折类型:股骨骨折25例,胫骨骨折17例,肱骨骨折12例,尺桡骨骨折6例;致伤原因;跌伤24例,车祸伤36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20至75岁,平均年龄(42.1±7.2)岁;肿胀程度Ⅰ级15例,Ⅱ级32例,Ⅲ13例;骨折类型:股骨骨折24例,胫骨骨折16例,肱骨骨折11例,尺桡骨骨折9例;致伤原因;跌伤26例,车祸伤3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观察方法
2.2.1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肿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综合护理干预。(1)认知干预: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讲解骨折术后肿胀的原因、机体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2)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反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护理(3)其他干预:如冰敷、红外线照射、放置引流管等。
2.2.2 2组干预前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见表1。观察组干预后肢体肿胀正常者为33例,占55.0%;对照组为10例,占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19.17,P<0.01
表1 2组干预前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正常 | I级 | II级 | III级 |
观察组 | 60 | 干预前 | 0 | 13 | 33 | 14 |
干预后 | 33 | 20 | 7 | 0 | ||
对照组 | 60 | 干预前 | 0 | 15 | 32 | 13 |
干预后 | 10 | 25 | 20 | 5 |
2.2.3 2组肢体消肿时间比较:观察组肢体消肿时间为(3.1±1.2)d,对照组为(6.2±2.5)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P<0.05。
2.3结果
观察组患者水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效果良好,使得患者住院天数少了3天左右,并减轻了住院费用。
3.护理
3.1术前宣教
术前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后肢体肿胀发生的原因及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告知患者肢体血液循环的特点及术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鼓励患者术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有利于肿胀的消除。
3.2术后护理
3.2.1术后对肢体进行加压包扎可使损伤内部压力增加,促进小血管闭合,减少出血;也可减少渗出,减轻肢体肿胀。术后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一般为3天,包扎松紧适宜,不可过紧。伤肢敷料每天更换1次,至切口愈合拆线。观察患肢末端血液循环,若有麻木感、痉挛或者疼痛加重,说明包扎过紧,应立即松解重新包扎。抬高患肢,一般在患肢下垫一枕头【2】。
3.2.2,冰敷【3】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术后对肢体进行冰敷30分钟/次,间歇30分钟,每天10-20次。冰敷可降低肢体肿胀带来的疼痛,但要注意冰块要有包布包裹,以免局部冻伤,且定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
3.2.3放置负压引流管易于淤血的排出,利于肿胀的消退。定时患者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记录。及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扭曲或皱折并妥善固定。一般3-4天拔管,拔管前注意观察,如引流液少于50ml甚至没有且肿胀消退良好无不适症状则可考虑拔管。拔管前一天进行夹管,如无液体流出、肿胀不再严重、患者无不适症状则可拔管,否则继续置管。
3.2.4对肢体肿胀进行红外线治疗,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淋巴回流,避免血栓形成【4】。红外线治疗可使伤口保持干燥,减少感染,从而促进肿胀的消除。
3.2.5合理利用消肿药。术后可静脉滴注消肿药,一天2次,连续2-3天或口服消肿药片使肿胀消退。药物消肿,包括静脉输液消肿,常用的药物,是甘露醇,呋塞米等,术后可静脉滴注消肿药,一天2次,连续2-3天。或者口服药物消肿,常见的是有地奥司明片等,也可以外敷治伤软膏,硫酸镁湿敷等消肿,同时抬高患肢即可。
3.3功能锻炼
3.3.1主动锻炼【5】:指对受伤肢体的肌力训练和适当的关节活动。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远端肢体运动,如动脚趾。术后1-3天鼓励患者进行肌肉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活动,正确做患侧股四头肌收缩和放松,如直腿抬高或压腿;踝关节伸展活动,掌握方法后可自行坚持每次肌肉收缩15秒,每组15次,每天6组。但要特别注意保持患肢的正确体位, 骨折手术未愈合部位不要负重。随着病情恢复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加快静脉回流,从而加速术后肢体肿胀消退。
3.3.2被动运动:指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完全依靠外力作用来帮助机体来完成的运动。术后早期首选CPM运动,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可开始。在1-2分钟内完成一次屈伸运动,早期从30°角度开始,30分钟/次,2次/天。CPM被动锻炼可以改善骨折早期出现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缓解手术后的疼痛、改善伤肢灵活性。
3.4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后可进流质,以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普食。骨折病人由于失血耗气,所以应禁食生冷、酸苦食物,要注意保护脾胃。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富含钙及铁质食物为主【6】。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水果,以促进排便,防止便秘。骨折早期,骨断筋伤,气滞血瘀,淤血回流不畅,多肿胀疼痛,体温偏高。此时应多吃素菜、水果、牛奶、米粥、面食等,禁食酸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骨折中后期,骨痂形成,这是应给予持续接骨,调和营养的食物,如鸡蛋、鱼类、动物肝脏、排骨汤、瘦肉、豆制品等,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3.5心理护理
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和活动限制、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下降、对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的错误估计、担心要再次行手术治疗和治疗费用的增加等原因,心理负担加重,情绪多不稳定,加之严重肿胀与疼痛,极易导致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重者绝望或抵触【7】。因此,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谈,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特点及术后预后情况。根据患者及其家属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通过心理测试等手段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看法,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逐渐消除不良心理压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3.6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紧张、激动的情绪。向患者说明疾病恢复期需要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注意粗细搭配,多饮水【8】。嘱患者注意患肢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活动范围、时间、程度逐渐增加,避免增加关节负荷的运动。日常生活如洗澡用淋浴而不用浴缸、如厕用坐式而不用蹲式、不坐矮椅或沙发,不拎重物,避免爬坡。告知患者出院后定时复诊、复诊的时间、主治医生门诊时间等,定期摄X片,观察骨折预后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4.小结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此规程中,护士出了配合医生执行医嘱外,还可以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实行功能锻炼,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4-151
【2】许蕊月.实用骨科护理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0-21
【3】罗显德,王景超,欧兆强.抬高患肢结合冰敷在下肢骨折术后的应用.右江医学,2010,7(1):44-45
【4】包晓妹.腿骨骨折后肿胀下肢急性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分析.临床医学,2010,11(4)7-8
【5】张和云.踝关节骨折2例术后肢体肿胀行主被动运动功能锻炼疗效观察.右江名族医学院学报,2010,32(4):551-552
【6】张晓阳.骨科术后康复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6-19
【7】连丽钦,吴素清.住院骨折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07,15(5):85-86
【8】潘敏.康复护理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