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因项目急于上马,并没有对项目进行充分调研,广泛讨论方案可行性或者方案考虑不完善,造成项目实施时问题暴露,再进行补救,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有的甚至重新翻工,使立项批复建设内容与实际建设内容出入较大,形成损失浪费,增大工程造价。
(二)图纸设计实用性不强
有的设计单位并未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测量,而是仅根据建设单位主观意愿、口头描述进行理论设计,造成施工图纸与实际严重不符,甚至出现结构误差等,导致形成许多工程变更。
(三)施工设计变更的随意性
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一是建设单位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装饰标准,有的不能严格按照批复的概算进行设计、施工,而是随意增加建设项目,导致工程项目超面积、超概算。二是施工单位为方便施工,不按设计施工,导致很多计划外支出,造成工程超支,不得不对原有设计进行变更以调整工程预算。而相关各方对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的可行性、科学性、适用性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管理等。
(四)投资预(概)算编制不全面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项目投资预(概)算过于粗糙,项目内容计算不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有的对一些关键数据不定死,暂定价目较多,给后期追加预算留有很大的余地,没有编制完整的预(概)算书,更没有施工图预算,建设单位其他费用也没有列入预算,而这些费用都应该在建设项目决算造价范围内,其超预(概)算则不可避免。
(五)工程预算定额不健全
预算编制过程中,常出现借用定额的地方,这种定额的借用,对不同的工程类型,不同的施工技术水平企业,必定会造成一定的不公平。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一套趋于完整的定额体系。对出现的新材料、新工艺等要及时补充、完善,便于工程投资的控制和管理。
二、提高工程概预算质量的措施
(一)以设计阶段为重点,做好造价管理工作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应有具体的措施来控制造价。几十年来,我国企业的工作经验及国外的研究表明: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作造价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已经只有10%。由此看来,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施工前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
(二)科学摘取工程数量,正确套用工程定额,做到不重不漏
科学摘取工程数量包括两个方而的含义:一是根据初步设计文件或施工图设计图纸资料正确计算工程量。建筑工程设计分为多个专业,各专业的设计要求各不相同。工程量的摘取必须符合相对应的计价定额的标准要求,或者说,定额中的工程量,其计算规则是按分部分项工程界定的定额标准单位所包含的施工工艺内容,从设计图表资料上去摘取工程量的过程。二是按概预算定额的内容要求正确摘取工程量,概预算定额对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都界定了比较严格的工作内容,编制概预算时,应首先熟悉概预算定额,,对每个工序的工作内容界定的范围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摘取工程量时不多算或少算。以上两者都是编制概预算时必须遵照执行的规则。
(三)提高编制人员素质
提高编制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掌握工程概预算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设计、材料采购、现场工艺、工程整体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对材料市场的发展变化可以进行客观的分析等。同时,概预算编制人员还应该深入到工程第一线,了解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因为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图纸上并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同时还包括编制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一位优秀的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经常长期的培养。
(四)、加强概预算的审核,注意审核工作的方式方法
工程概预算审核是保证概预算准确性的有力手段,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要带着问题去审核,要在阅读和分析完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后,判断是否会出现问题。首先审核概预算文件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概预算文件中是否有漏项、多项、重复项的出现;其次审核定额的套用情况及定额子目选用是否正确,各项费率的选取、费用的计费基础及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最后对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重点抽查,例如墙体中梁和柱所占的体积是否扣除;钢筋计算是否扣除保护层;列项时周转性材料是否一次摊销等
三、结论
工程概算中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繁琐的计算工作,涉及有关建设的方针政策,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限,因此也难免会产生某些错误,所以,对编制的工程概算的内容及工程量计算情况应进行一次全面的、专人的核对检查,以便发现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提高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和编制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峰.浅谈对工程概预算的几点认识[J].科技资讯,2008(34).
[2]刘艳平.探析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3]钟山.建筑工程概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探究[J].企业导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