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规模也迅速扩大;高职院校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体、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提高中国劳动力技能水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持续的资金支持,对于像X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其资金来源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其融资中的不足对于寻找解决途径和为贵州省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十分必要。
一、现有主要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㈠长期性不足,且具有排他性和时效性
对该院现有的融资渠道有资产置换与土地转让、金融机构贷款、地方政府投入与教职工支持、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转让知识产权获得的收入、学费等项目的收入、政府专项项目建设性拨款、招商引资,其中资产置换与土地转让获得的资金虽然数额可观,但是因土地占有上的垄断性、使用上的排他性使其不具有长期性。
国家专项项目建设性拨款只针对具有申请资质且通过评审立项的学院,是针对专项建设项目设置的竞争性拨款,在使用资质、使用范围、使用期限上都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不能用于非支持项目,也不能超过时限,所以国家专项项目建设性拨款既不具有长期性,从获得拨款的角度来看也不具有必然性。
另外,学生资助资金是专门用于资助学生以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该项资金将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只是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对减少学校的教育成本做了一些贡献,但对学校融资难以做出什么贡献。
㈡现有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社会服务、技术或知识产权转让等高校可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所在的途径不仅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且成本相对比较低、效益高,对于保持学院的良好声誉和提高知名度十分有益。但就目前来看,通过这几条渠道获得的资金仍十分有限。
X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所处地区经济不发达,具有研发需求和实力的企业单位较少,同时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的严重不足及生源质量较低也限制了学院的研发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受发展历史、地域等条件地限制,自身吸引资金雄厚的基金会、慈善家资助与捐款的实力也尚且不足,因而尚未获得任何成本低、数额大、具有提升学院竞争力的渠道,比如科技合作、资源共享式合作、基金会支持、捐款、国际性银行贷款等的资金融入。
㈢存在的预期风险比较大
学杂费的收入与在校生规模、受教育人口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最为重要的是在校生规模与学费、杂费收入具有密切正相关性,然而,在校生规模一方面受制于是受教育教育人口规模,另一方面受制于学校的发展水平与知名度。
在现有招生体制下,高职院校处于高招的最后批次,这造成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与质量的先天不足;社会上的精英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改观,但在考生规模逐渐减少、高校规模已经大规模扩展的前提下,以及扩招以来出现的就业困难,社会上的精英教育观念仍会重新泛起;受教育适龄人口的持续下降,已大规模扩建的中国高校将进行重组,这些趋势对于羽翼未丰的高职院校而言,生源在未来几年将会有较大波动,进而导致学费、杂费的收入的较大波动趋势。
这对于主要靠贷款进行改扩建或新建、主要靠学杂费收入还贷的西部高职院校而言,显然增加了保证还贷能力、保持正常运行的风险。
二、应对措施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高校正常运转、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技术研发与转化能力以增强办学实力的有力保障,融资渠道的不畅、资金来源结构的不良将直接制约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中年轻的高职院校,要保持融资的长期性、稳定性、有效性,尤其是要保证如教育财政拨款、学费、社会服务等最具有可靠性、受外在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的资金来源渠道;尽量争取国际组织低息长期贷款、慈善机构或慈善家的持续资助;当然,最为根本的是学院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融资措施的有效性、长期性。
在进一步优化教职工结构并落实号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以减少开支、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㈠保证在校生规模、提升综合实力以保持教育财政拨款
教育财政拨款是国家为了保持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虽然教育财政拨款的标准、数额是由相关主管部门规定的,非一所高校努力所能为。但从实践来看,中央、省级财政拨款倾向于扶持少数列入国家或地方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示范性院校具有综合实力强,在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领先的特点。提高学院综合实力,有利于争取到中央、省级财政拨款。从教育财政拨款构成来看,包括教育基建费拨款、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以及专项拨款和非专项拨款,如公费医疗经费、住房改革经费等,其中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在校生规模有关,科研经费则有赖于学院的科研竞争力,所以,保持生源稳定并适当增加在校生规模、提高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保持教育财政拨款的根本。
㈡加大争取政府支持的力度,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主要是学院努力争取省政府、地级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努力争取政府支持的单位数量众多,但是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尤其是西部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省政府特别是地级政府财政十分困难,对资金的投入审核更为严格,争取资金的难度更大。这不仅需要学院本身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有较强的人才教育质量观,同等客观条件下,还需要有很强的公众服务意识及公关能力,这将会成为学院争取政府支持的关键因素。
㈢完善学院科研管理与激励制度,增强科研实力,争取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立项资助
重点是提高相关项目的立项率尤其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资金较多、级别较高的支持项目。
鉴于科研经费拨款是中央、省、地级政府对高校的教育财政拨款中的第二大途径,但是科研经费只拨给符合相关项目规定、并通过立项评审被批准立项的项目;同时,科研经费在使用的项目、人员范围、使用期限、用途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只有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团队、知名专家等才可能获得。因而,在现有公立高校分配制度下,依靠有效地科研激励制度与规范的科研管理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十分必要。
㈣制定激励制度,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社会服务、进行科技合作获得学院所需资金是世界多所大学顺利运行的成功经验。但是,这需要学院具有高水平的服务能力,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需要通过制定激励制度、为教师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来提高师资水平。高质量的师资是开展科技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财政收入增加才能给学院发展需要输送更多“血液”。学院的科研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县、乡的产业发展的需求,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提高科研能力,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既能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㈤保持与国际组织、慈善家、基金会的联络,洽寻求谈资助的机会争取甚至保持合作
获得国际组织、慈善家、基金会的资助是多种融资渠道中成本较低的一种,而且一旦获得资助,将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且每一笔的数额都将比较大,既能使学院获得资金,也基本上不会影响学校运行的成本。但是,要获得这些资助,需要在学院有吸引资助者亮点的基础上,主动寻求合作,并努力保持与资助者的长期联系。
㈥找准定位,延伸办学空间、招收外国留学生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留学生教育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招收外国留学生不仅能扩大学院知名度,还能提高国际对地方的认识和宣传。外国留学生学杂费一般高于我国学生的学杂费,既可以缓解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局面,又可以增加办学经费,为学院带来可观的收入,促进学科建设。所以,需要在定位准确地前提下搭建合作办学平台,扩大合作办学渠道、延伸办学空间,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
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合理利用学院服务设施资源
进一步深化校、政、企、银合作机制,通过学院与社会资金的合作,积极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项目融资模式,充分引导、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学院非教学设施建设,减少学院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如学生宿舍、食堂,可以充分考虑利用BOT融资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对于学校的服务设施等资源,在保证全院师生学习、住宿、生活等需要的前提下,将闲置的服务资源向社会开放,通过租赁、承包、有偿服务等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增加学院收入。
㈧加强地区高校间、校地间资源共享与合作
打破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地方间界限,探索校校、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与新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建立地区间高职院校校际合作机制,广泛开展教师互聘工作,实现师资力量的最大化合理利用。利用地方政策支持,对于综合性、大型的公共平台,高校间、校地间加强整合、统筹规划,共建共享,节约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高职院校融资活动是建立在现代资本金融市场上的高度信用活动,建立适当的高职院校信任评价机制、慈善捐款、融资内控机制等制度,以保证高职院校资金营运过程中的诚信交易,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保证还贷能力与高效实用资金的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等都对高职院校融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济琳.《利用资本市场为高校融资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2004(4).
[2]王 凯:《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
[3] 马迁利,王兆华,李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融资实践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7(5).
[4]季伶斌,王金勇,姜晓蓉,宋莉.《BOT投资模式高校融资方面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