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时代发展很快,社会处于不断变革时期,社会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科技创新逐渐成为了当代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国有企业的创新工作是应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其中除了科技创新,还应该注重管理创新。构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耦合模式,才能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成长与平稳发展,彰显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1]。
一、我国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适当的放权让利政策,让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也逐渐占有了部分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的发展开始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在利益关系上政府与国有企业主依然存在局部的不协调,这就大大削减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企业主大多只注重为短期利税负责,在经营时偏向于为自己短期的职位升迁做打算,而忽视对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规划。国家对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让国有企业长期处于“负盈不负亏”的局面,企业内部缺乏科技创新的压力与动力[2]。久而久之,导致当下有大批国有企业内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机制水平很低。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如今有很多国有企业也渐渐知晓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做出了一些科技创新的尝试,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依然很薄弱,特别是科技创新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甚至还未形成,科技创新并没有真正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动力源泉。当下国有企业过多依赖于特定的产品与技术,而还未认识到研发可持续的科技创新流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3]。也有很多国有企业止步于现有的创新产品,通过这些产品造就一个企业,但随着产品衰被时代淘汰,企业也会很快跟着被淘汰。
(二)科技创新的层次不高
通常企业的科技创新应分为产品创新以及工艺创新这两大类,而其中产品创新可继续分为维持型创新以及根本型创新[4]。维持性创新指的是不断有新产品替代原有待淘汰的产品,确保市场份额能够稳定保持或增加。而根本型创新指的是开拓某类产品的新领域,或者构建新市场等。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倾向于制定维持型目标,以维护市场份额为首要任务,其产品创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只能说是渐进式的技术改进,根本型的创新企业并不多见。国产企业大多重视开拓国内市场,注重工艺创新而非产品创新,注重维持创新而非根本创新,这就导致了当下国有企业中科技创新的层次不高。
(三)企业自身管理不足
造成当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出现障碍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应该是企业自身的管理不足。国有企业中长期存在政企难分、权责不明确、管理不科学以及产权不清晰等弊端,让国有企业普遍缺乏进行科技创新的激情与压力,企业迟迟没有建立起相对系统化的科技创新激励与管理机制,阻碍了创新资金的筹措,导致企业没有及时引进创新型人才,从而难以提升科技开发能力[5]。
二、国有企业中科技创新与管理的耦合关系
国有企业经过制度改革,其主体身份逐渐从行政部门转变成自主决策与自主经营,向着一个独立的产品生产与经营者身份靠拢,也就意味着国有企业已经能够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独立地在市场中开展活动。如今国有企业所担负的责任、权利、利益、风险等已经不能完全由其他市场主体而代负,这就意味着当今的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系统化的决策机制、风险机制、营销机制以及盈亏机制等,在相关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国有企业要对自身营销行为做出优化,而创新管理模式将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将企业的管理机制与市场活动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将企业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从而实现市场主体的“优化”。
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除了该领域中科技创新难度的约束外,科技创新活动还会受到科技创新主体实际创新能力、管理效率以及资金投入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6]。因此,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建立,对具体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组织与管理能够直接推动该研究的顺利进行。例如我国“两弹一星”能够研制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但如果缺乏出色管理组织的合理安排,那么成功很有可能就会延迟。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对于团队的管理能力也有所考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主导力量,一方面是承载国外先进科技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又是开创产品新领域的动力源。特别是在当下国有企业完成制度革新后,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扁平化管理带来了基本条件。
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虽然不是一个范畴,但二者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于:首先,二者的前提是一致的,科技创新能够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基本动力,而管理创新能够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基本保障。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都是以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为前提。其次,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科技创新的运行需依靠管理创新的保障措施,管理创新需要根据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做调整。也就是说,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够不断的为管理工作提出新的目标与任务,而反过来日臻完善的管理工作能够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三、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耦合应着力推进的工作
(一)加快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道路已经可以看出,现代企业若缺失现代化管理基础,那么就很难在企业中真正实现权责明确以及科学管理,打消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若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缺乏创新积极性,那么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将难以深入展开[7]。因此,国有企业应加快改造步伐,依法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造,已实行了公司制的国有企业一定要严格遵循公司法,避免“新包装,老货色”的现象出现。当前要将“一权两制”落实好,将责任合理的分发到各部门,做到各司其职。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在办公时也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与相关章程,根据各自的权限与分工对科技创新工作行使相应的职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建设,才能让科技创新工作的平稳运行有所保障。
(二)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
大中型国有企业要积极响应中央部署,尽快构建系统化的科学技术中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统筹规划,有组织有规划的实施下去,做到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以目标责任制为建设中心,以监督考核为标准与保障,做好奖惩分明,以重奖重罚为特色,进行科技创新管理,促进以科研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当中来。对员工要加强岗位科技培训,拔高全体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国有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要积极为人才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优惠性政策将更多优秀科技人员吸引到企业当中,让企业内的科技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要观察市场变化,参照市场实际需求确定企业将要开发的领域,再采用新兴技术打开市场缺口,将潜在的科技创新力转变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同时,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对于非高新科技企业的科技投入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政策有支持并鼓励中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积极支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然后集中用于能够产业化开发的重大科技研究上,扩大产品开发以及产业化的投入是对企业后期平稳发展的提前投资[8]。
(三)注重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国有企业与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协作,国有高校与科研机构为国有企业提供技术,而国有企业为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达到双赢局面,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与利益共享。当下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协作形式:第一种,以课题付酬金的形式,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科技创新的需要向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提出研究课题,待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提交成果,企业给予相应的酬金。第二种,联合开拓新领域,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分成,同时也依据比例承担相应的风险。第三种,将高校或者相关科研机构的专业型人才与学者邀请到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指导、联合测试或者兼职等形式参与科研创新工作,企业支付相应的酬金。这样,在对外联系上完善管理创新工作,以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有企业当中,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具有同一性,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创新是国有企业的动力与生命源泉,国有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相关企业家必须先意识到构建科技创新与管理耦合的重要性,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并通过不断努力与实践,最终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卫峰.网络环境下中小型国企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0):189+191.
[2]崔建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探究[J].纳税,2019,13(15):137.
[3]谢君丽.国企人力资源培训创新路径及开发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1):109-110.
[4]辛建国.基于大数据时代分析国企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J].现代国企研究,2018(22):110.
[5]刘正波.国企党建与技术创新驱动的协同效应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0):182-183.
[6]赵娜,邵洪海.金融国企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及创新点[J].智库时代,2018(41):41-42.
[7]唐翌,陆施奇,周萍.凤凰如何涅磐:中国国企管理创新的初心与路径——以中粮集团为例[J].清华管理评论,2018(09):70-75.
[8]齐平,宿柔嘉.国企民企资源整合与创新行为的内在互动耦合机制研究[J].理论探讨,2018(05):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