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工业艰难崛起的五十年历程中,形成了以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具有强烈行业特征的油田文化。这种凸显时代特征饱含中国气魄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彰显百万石油产业大军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精神气质,也是一曲体现中华民族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庄严颂歌,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人勇于献身的形象符号,也是一代中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写照。它凝聚着中国人的民心与人气,传唱着中国人的精神与美德。这种强大的无形资本和精神动力在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无价的也是永恒的,即使在石油大军迎接第二次创业的今天依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急剧发展新型企业文化的代谢生成,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和各行各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当下,我们的石油企业文化是否应该思考注入新的内容以及如何构成新时期石油文化的新内核?
一、石油工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建构新型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大庆石油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产生的大背景是,首先是一个经历百年创伤的新型国家为冲破国际社会的严密封锁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所以这种文化首先带有明显的创业性,它追求的就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创业的激情、创新的思维、创造的实践。其次是这种文化高扬的是理想主义的旗帜,追求崇高、崇尚伟大、永创一流,那个时代的群体形象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某种意义上讲铁人文化就是一种英雄文化。最后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贯穿于整个石油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它与企业相伴而生、相伴而长,没有模仿,没有过多地人为设计,是企业内在生长出来的文化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与行业特征,源于企业员工独特的文化创造,并且成为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文化支撑。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建设具有时代特点和石油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顺应这一时代主题的必由之路。
第一,由“创业”转换为“发展”,我们的油田已经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内国际政治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石油工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在经历了重大改革和调整后,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以此为开端,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在重组改制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正朝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发展。中国石油确定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两大主题。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①中提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最核心的理念,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二,从淡化政治色彩,回归企业本位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1988年,国务院决定设立能源部,撤销石油部,原石油部的政府职能移交能源部行使,并在原石油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时,原来归属石油部管理的、成立于1982年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正式分立。标志着石油工业从国家政府部门向经济实体转变的一次重大变革。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而变化。以我们胜利油田为例,胜利精神由过去“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改为“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②;生产目标过去是“产量能上不能下”,改为根据市场需求定产量,储量也是追求商业储量,要求有效益地发展;以前公司运作是计划说了算,如今改为市场说了算,尊重商业规律。“会战”文化淡化了,少人高效、“两新两高”已成为新的油田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三,从内生的企业文化到吸纳世界各种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理念。具体地说,企业文化从形式上讲,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从内容上讲,是反映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的价值理念;从性质上讲,它不只是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且也是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不同于国家的价值理念、社会的价值理念等有关的价值理念,而完全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中国石油工业多年来培育了以“玉门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胜利精神”、“三老四严”等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理念,激励了几代石油人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入世后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涌入中国,那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例如“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给我们的铁人文化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建构新型的油田企业文化是必由之路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③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这一思想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石油产业如何直面现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石油产业,保障其持续发展,是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事关石油产业未来的一件大事。
(一)遵循石油产业发展规律
现代世界石油工业已有145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也经历了55年的发展历程。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到2020年,力争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上升到l0%以上。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差,工业技术水平低,管理体制落后和法制监察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工矿企业中工伤死亡和职业危害的情况比较严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大。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卫生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进展迅猛,中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很大,与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相比也已开始落后,与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种落后的状况已经使我国在一些国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甚至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日益把企业安全文化和企业的的核心竞争力联系在一起。所谓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的总和,是保护员工健康、尊重员工生命、实现员工价值的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能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中,产生有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有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对避免或减少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人是企业的主宰,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安全知识和技能如何,将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的具体工作并决定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因此,企业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这个主题,给员工以人文关怀,珍爱员工的生命,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使员工深切地体会到组织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员工的生产安全责任感。
二是加大安全生产投资力度,创造安全生产环境。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增长需求,石油天
然气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在原油保持持续稳产和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石油集团天然气业务这几年呈迅猛发展态势,上游业务开发难度增加,老油田递减加速,生产难度加大,原油生产增长满足不了国内经济增长要求,使我国从原油出口国很快成为原油进口国;一些高含硫油气田、高压气藏进入生产开发阶段,生产风险增加;下游业务链的增加和延长,新、老装置同时运行,从生产工艺技术上、装置设备上、人员技术能力,以及防护设施设备上都面临新的考验,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新课题。
三是努力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联动机制加强安全监管。近几年随着国家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强,不少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事故应急救援体制,对减少和控制事故的破坏和人员伤害确实发挥可作用。但是目前的救援体制近仅限于企业内部,事故一旦蔓延到企业边界以外,这种救援体制就爱莫能助了。
(三)坚持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石油产业实施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应该是立足于资源全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及措施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整个行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抛弃片面落后的思想观念,防止和纠正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和规模增长的倾向,坚决放弃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的模式。其次还要统筹国内国外油气资源,保证国内原油的稳定供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统筹和协调好国内石油产量、海外份额油、石油进口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化石燃料在燃烧中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
三、建构新型石油企业文化的思路
构建石油企业新文化的本质应该是在延续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造。原因十分清晰,那就是石油石化业都面临着全球化经营与扩张的核心任务,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石化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集团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创建既符合石油石化现状,又能切合世界经济发展脉搏的新时期企业文化呢,我们先从一定的层面上做如下构思:
(一)重构、再造仍需进行
对于石油石化业来说,文化积淀的梳理、整合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于其勘定、采掘、梳理以及整合、升华、推广自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决的事情。而且,决定其生命力的还不止自身的积淀一个层面。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将石油石化业的文化重构、再造置放于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透视,不能站立在世界经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那样的文化将会是实验室中的样品,不具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承托不起石油石化业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文化定位要凸显个性
我国石油企业一直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当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总结石油工业40多年来的建设经验,主动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受计划经济影响而形成的“等、靠、要”等一些消极的思想,结合企业当前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环境,建立具有时代特性,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体现时代个性的石油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是当前构建石油企业文化的第一要务。
(三)模式选择须与时俱进
文化模式的选择需要站在时间、空间、思想的三维角度上进行组合,就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文化与蔚蓝色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文化组织结构及诸要素实现有效地组合,这样的选择对于中国海洋石油文化来说才是最佳的模式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模式,其模式的确定和选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印痕的。企业文化的模式选择,应是与时俱新、与时俱行,跟上时代和历史前进的步伐。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对它的研究,把握其内在的特点和建设规律,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使石油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淑光.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为创建百年油田提供文化支撑.大庆社会科学,2004,5.
[2]胜利精神.《东营日报》.2003年12月30日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1-01《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