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浅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及建议

作者: 收录时间:2022-09-05 浏览量:708次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2005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国家唯一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试验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内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体为素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地域广袤,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区域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占海西州行政辖区总面积的85.31%,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6%。

一、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一)试验区社会发展形势

2014年,试验区所属海西州总人口约41.25万人,地广人稀,人均占地0.73平方公里。相比较2011年,海西州人口增加4.19%,从业人口增加16.43%,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人员增加了34.99%,其增长速度远远高出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也与2011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分别增加了20.39%、33.91%,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试验区经济发展形势

2014年,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2.29亿元,同比增长6.46%,全州地均GDP由2011年的16.00万元/平方公里增长到了2014年的17.03万元/平方公里;人均GDP也由2011年的11.67万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12.42万元。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相比2011年增加了49.27%,达到538.42亿元。

(三)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地位

柴达木地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是青海省地方实施三江源保护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财力支撑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援西藏建设的重任。

1、试验区在国家层面社会经济发展地位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青海省特别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借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试验区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和新疆、西藏等地的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将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打造成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2、试验区在青海省层面社会经济发展地位

青海省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把柴达木地区建成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支撑。

3、试验区优势资源开发和利用

试验区所属海西州是青海省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州内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103种,产地1626处,探明储量的矿产60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80.5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0%以上,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组合好等特点,同时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也特别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开放水平、政策环境等优势更加突出,海西正成为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地区,正在成为青藏高原发展最快、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投资创业新热土,蕴藏着无限投资商机。

4、试验区经济发展水平

柴达木地区包含海西州绝大部分地区,是省内经济发展仅次于西宁市的第二增长点,根据青海省发展要求,未来海西州将成为支撑全省实施三江源保护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财力地区,肩负加快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提供财源的重任。

二、试验区土地开发建设状况

为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海西州按照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结合海西实际,初步确定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土地利用的基本思路,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为使试验区更快更好的建设发展,未利用土地是重点开发利用对象,全区未利用地面积为63%,发展潜力较大,在试验区的开发建设中,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推进未利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将未利用地主要用于新能源产业、公路交通运输用地、工业矿业用地及少部分土地开发项目建设中。

    三、试验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

从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分析,试验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在稳步上升,依据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从而使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全州耕地总面积为4.1万公顷,耕地保有量增加了0.61万公顷,耕地不仅实现了占补平衡,而且单位耕地农产值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位居青海省第三位。

四、推进试验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城融合,加快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使试验区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形成聚集规模效应,使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互为依托、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优化产业布局。利用供应政策对土地利用土地价格的影响,调控土地供应的数量和用地类型,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增加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促使各行各业在各自的优化地段集中靠拢,形成区域集约优势;促使企业建立多层次综合工业楼,使工业厂房向高层叠加发展等,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二)科学编制试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科学编制试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试验区土地管理工作的导航,它对土地利用具有宏观控制和指导作用,有了科学的规划,也就有了土地利用的总战略、总布局,土地管理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它是与试验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试验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各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实现试验区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三)合理利用试验区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试验区农业产业结构应该向多元化转变,在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针对市场需求,种植业应从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多元化种植结构。当前关键要改变试验区农产品结构“资源型、趋同型、低级化”的劣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加工,以满足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是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试验区内尤其是农业积极主动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品产业,以满足食品消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

(四)大力开展试验区土地集约利用工程

1、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工程,加快试验区城中村和旧城节地改造,对用地布局不合理、单体建筑占地小、楼层低矮的旧城区和城中村等低效用地,因地制宜采取拆迁改造等措施加以调整利用。重点开展城市、村庄等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把集约利用潜力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制定促进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投资与用地。通过采取互换、调整等办法,积极盘活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城镇空闲、闲置和低效用地的开发利用。

2、园区土地利用挖潜工程

积极推进开发区土地整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企业,府限制土地的供应。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开发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应,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3、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程

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在试验区选择部分未利用地资源比较集中、工作基础较好且建设用地需求量大的地区,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要求设立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区。从规划编制、环境保护、建设用地指标安排、激励制度设立等方面探索适应西北地区特点的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和制度经验。

4、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加大试验区的荒漠化治理力度,完善绿洲生态体系。积极实施沙漠化防治工程,以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强沙生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河流与湿地的保护,严禁乱挖滥垦,提高植被覆盖度。重点加大铁路、国省道公路沿线和重点城镇的风沙源治理和防护林建设力度。在对现有天然林地、防风林带、农田林网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大力营造城市景观林、高原生态林、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不断扩大林业覆盖面。加强试验区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防沙绿化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策略研究,谢新民,魏传江,柴福鑫.

[2]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优势产业投资机会研究,海西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

[3]青海柴达木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吴红卫.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李婷,段东平.

[5]中国背景下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聚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李良才,孙凌宇,郭海君.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