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意蕴丰厚的文章,才能够让人过目难忘,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令人回味无穷。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作者的扎实功底,而扎实的功底都源于平时的积累。人们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可用于写作实践。所以,重视和研究积累问题,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一、善于积累是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兴趣的需要
主题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一篇好文章必须是主题突出,个性鲜明,具有独到之处。而主题是靠提炼出来的,正如酒是粮食酿出来的一样,必须要有大量的材料来支撑。所以,必须要有积累。
任何一篇主旨突出的文章是离不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的,都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量。而想要做到内容丰富就必须有大量独特的材料和非同凡响的表达功力,这样的好文章才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教义,才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信息的来源靠什么?就是靠积累。
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融入生活,善于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要写出真情感人的文章就必须融入生活去感受生活,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大自然是我们写作最好的源头。任何一篇能够反映出作者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用心揣摩。只有融入了生活,写作才会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因为人有不同,思有各异,这样以生活为原型,以不同感受为情感的作文才是真正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身边感人的事件和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为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去感受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这样积累的材料才是最丰厚最具个性的。从而写出主旨突出,个性鲜明,吸引读者的好文章来。
二、善于积累还必须遵循广泛﹑实用﹑个性的原则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我们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广泛性,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练笔。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同时,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充满想象和幻想,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多彩人生。因此积累也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三、善于积累就必须要擅长材料和情感的积累
(一)要擅长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我们写作中的必要因素,而对于材料的积累一般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书本上的材料积累。像名人事迹、人物传记、历史故事、名家名篇、名著经典、成语典故、神话、笑话、寓言、童话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都属于书本材料。
材料的积累必须要求有广泛的阅读,并伴随做有大量的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就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
在教学中我建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好课文之外,必须有广泛的阅读,作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来进行大量的材料积累,这样在写作时就会随手拈来,做到厚积薄发。阅读积累越多,就越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思维就越敏捷。为此,对于课外积累,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们去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等值得阅读的书籍。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精讲关键部分,突破一点,以点带面,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这样就做到了讲读结合,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精髓。有时让学生带着写作的任务去阅读,就能在读的过程中咀嚼词语,把握文章,体会意境。这样的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也可进一步的搞一些阅读比赛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定时进行阅读笔记交流,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大量的材料。
其二是生活中的材料积累。生活给了我们缤纷的色彩,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为生活中的人,我们在社会关系中不可能不观察和思考生活。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抓住触动我们的心海的某一事物或现象,反复咀嚼,仔细玩味,用笔展示出心灵的闪动,用心提炼出思想的火花,那么即使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也能写成隽永的美文。生活现象是我们创作中必须的素材,因而,我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点滴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生活细节的心,还有一双再现生活本色的勤快的手。俗话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融入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点滴来积累作文材料,并且随身准备好一个课外“摘抄本”来记录,通过自己的揣摩和品味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在写作时做到厚积薄发。
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
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会给你无限的宝藏。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周围的环境上,特别是自己的生活环境上,用心地观察和感受其中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人和事。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去领悟的能力。只有学生养成了领悟的习惯,具备了领悟的能力,学生积累的东西才会在写作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教授给学生感悟策略,提高学生感悟的意识性是提高积累的有效方法。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感受其中的意蕴。这样学生作起文章来才会更真正写出有实际生活内容独特个人感受的文章来。
(二)要擅长情感的积累
一篇优秀的文章必须具有独具一格吸引人的情感美。情感是文章的主心骨,也是文章的灵魂,它与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引导学生积累情感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在观察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累情感。感受体验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步。它们不仅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由积累生活到提炼主题的触发点。观察体验是积累生活,也是积累感悟,为此,教师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街道、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有的学生回来后就把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情景写出来,再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写得很有特色。例如:一位学生写到他在路上看到一位乞丐乞求的情景,他就感悟到:乞丐的产生只是乞丐本人造成的吗?写得发人深思。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观察,进而得到感悟思索。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蕴藏着多彩的素材;蕴藏着无穷的文章,所以老师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去,去拥抱自然,去体验、观察、感悟。大自然就是学生作文时最好的老师,随时会引发学生的不同感受。
写作的激情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萌发的,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体验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闪耀出自我的情感美。这就要求学生开放五官,摄取各种外界信息,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风的私语,花的叹息,鸟的歌唱,蝉的吟叫,染红西天的斜阳,飞舞飘洒的雪花,波涛汹涌的江河,高耸入云的山峰,----都是自然赐予人类的跳动的音符。只要能用敏感的心及时去发现去捕捉,就能谱写出一篇篇感人的篇章。从平淡的事件中洞察其深邃的意义,从偶然的事变中发现必然的规律,从细小的事物中得出人生的哲理。例如:当掠过身边的微风撩起你的发丝时,你感受到的正如母亲的手抚过你的温柔;一位乡下父亲跋山涉水来到校园看望求学的儿子,临别时掏出邹巴巴的钱默默地塞给孩子时的那一幕,它会使你的心为之一颤,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内涵;漫步在盛夏的绿荫下,突然飘下的一片树叶,会带给你“生命短暂,岁月匆匆”之一念。而拥有这些情感的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善于感受生活的人。只有你感受体验到了,才会将之化为自身的情感,否则,你闻着被太阳晒过的被子,绝不会闻到一股阳光的味道,看到美丽的蝴蝶,你也不会想到这是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作为教师就要多方面去引导学生去感受。
第二,在赏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累情感。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以完美艺术形式和进步思想的有机统一,讴歌了人类中的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其优美的文笔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有着极其重要指导作用,一本好的书就是一个好老师。它可以陶冶你的情操,塑造你的高尚品德,带你到达理想的目的。《西游记》中孙悟空那嫉恶如仇的精神,让你感受到伸张正义的美好情操;读张抗抗的《向日葵》可以感受到那种敢干坚持自我,张扬个性的人格精神美;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远大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冲突,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从而更加珍惜我们这个自由而民主的朝代。读《捕蛇者说》、《卖碳翁》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猛于虎”“甚于蛇”的苛政,投身汨罗江报国的屈原、“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铁肩担道义”的李大、“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他们所处的时代各有不相同,信仰不同,但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却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来。我们的青年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吸取忧国忧民的精神粮食,确立远大的抱负,正确的志向因此,学生在赏读过程中积累的感情会自由而不自由地渗透到其言行中,渗透到其作文里。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悟能力,在文章中表现出自己的情感美。
总之,积累是写作的前提,教师应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和对情感的积累。从而让学生写出意蕴丰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