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 “承前启后”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关系学校稳定和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文明离校教育,营造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毕业生离校氛围,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至关重要。
一、 分析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时有发生,诸如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行为既受到社会的影响,又受到个人的主观因素,包括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支配。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校管理工作的因素引发学生不满
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毕业生离校时突显出来,易激发矛盾,引发不文明行为。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高年级课程减少,专业课提前结束。在毕业生离校前由于实习、考试、论文答辩等均已结束,出现几个星期的真空期,教师对学生要求相应放松,辅导员管理也不到位,毕业时无所事事,易引发矛盾事端;就业管理部门制定毕业生派遣计划时不够细致认真,生源信息核对走形式,结果毕业生派遣数据错误,给毕业生就业报到带来麻烦;大学期间,班级评优、困难补助等工作缺乏公开、公正、透明,毕业生平时内心怨恨愤怒在即将离校时发泄出来,引发事端;少数高校无视上级教育部门文件要求,扣发欠学费毕业生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为提高就业率,对未提供就业证明的毕业生扣发派遣证等都会引发毕业生不文明行为发生。
(二)就业压力造成情绪低落心理失衡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毕业生630万,2011年650万,如此众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造成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毕业生离校期间,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可以继续深造,有些毕业生找到比较理想的就业单位,也有些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就业或因就业期望值过高感到就业单位不理想。这些毕业生不从自身查找原因,怨天尤人,情绪低落,心理失衡,感觉自卑而失群,可能会借酒消愁,滋生事端。
(三)特殊学生问题造成情绪过激行为
1、感情问题学生
毕业生离校,即将告别学生时代步入社会,大学毕业意味着各奔东西。分别在即,同学酗酒狂欢,演绎 “最后的疯狂”;情侣之间也可能因为地域或家庭原因而面临“劳燕分飞”的伤感;也有些同学之间因上学期间结下矛盾,毕业离校成为他们报复对方的机会。
2、违纪违规问题学生
在大学期间因违纪违规受到处分的学生,在毕业离校期间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不文明离校行为几率较大,尤其是因为受到处分而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会造成过激行为甚至产生极端想法。
3、成绩不合格学生
在毕业离校前,仍有极少数学生因学分未修满学分而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这些学生,有的可能已经跟单位签约,若不能拿到毕业证,会影响去单位报到甚至失去工作机会,这些学生易产生急噪心理甚至报复心理。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措施
为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高校应加强文明离校教育,制定文明离校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不文明现象发生。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离校主题活动,营造热情、和谐的离校氛围。
毕业生离校前,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离校主题活动,营造热情、和谐、文明的离校氛围。院系和班级应组织毕业生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离校教育,教育学生诚信做人,文明做事,学会感恩;开展“服务母校,感恩母校”建言献策活动和“文明离校从我做起”倡议活动 ;举办全校范围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要隆重而热烈,将优秀毕业生颁奖、校长的殷切寄语、毕业证书学位授予、为恩师献花等结合起来,寄语毕业生离校前给母校留下好形象、给老师留下好印象、给低年级同学留下好榜样、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院系可以举办欢送晚会或各项文体赛事,积极营造隆重、热烈、 欢快的文明离校氛围。
(二) 加强组织领导,为毕业生提供热情、便捷的离校服务。
学校要加强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组织领导,统一思想,齐抓共管。首先,高校要成立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领导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领导组组长,学生处、保卫处、团委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作为领导组成员,统筹领导毕业生离校工作。其次,学校要制定详实文明离校工作方案,组织关系转移、户口迁移、图书归还、学生证注销、签订助学贷款偿还协议、毕业生档案交寄,证书发放等,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尽可能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学生,避免学生来回奔波。最后,工作人员要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毕业生离校手续多,事务繁杂,心情比较急躁,工作人员则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提供细致周到富有人情味的服务。
(三)做好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靠预防和疏导,而不是强制[1]。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重点做好特殊群体的文明离校教育和心里疏导工作,特殊群体主要包括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素质差、未能正常取得毕业证学位证、存在感情问题的毕业生等,要重点关注这个群体思想动态,院系领导、辅导员应经常找他们专门谈话,做好谈心、沟通、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这些毕业生理解学校和老师,减少不稳定因素。
(四) 关注弱势群体就业,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帮扶。
就业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或因为生理、心理、家庭、经济等不同的客观原因暂时不能实现就业愿望,学校应重视和关爱这个群体,提供个性化就业帮扶。一是落实未就业毕业生待就业登记制度。对派遣时仍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逐一登记,并要求各院系随时与这部分学生保持联系,积极搜集就业信息,继续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二是重点关注“双困生”就业,“双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对这部分学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学校应给予一定的求职经济补助,并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帮助这部分毕业生最终实现就业。
(五) 严格管理措施,强化行政管理职能。
学校要落实责任,严格管理措施,做到“重教严管”,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集合起来。严格执行学工委、院系领导、辅导员三级值班制度,保卫处加强校园巡逻。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处理。毕业班辅导员要争取每天深入学生公寓,与毕业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对出现的损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行为从重从快处理。
毕业生文明离校是高校毕业生基本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立足点,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2],引导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
【参考文献】
[1]李磊.梁树清.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5)
[2]谷阿爽.关于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