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而兴趣是其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成分之一。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每位教师都非常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最常见的学习内容,也是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交流中最喜欢谈的主题。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几个值得我们思考、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澄清将有利于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一、 激发学习兴趣不仅只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众所周知,学习效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是受到普遍重视的,因此不管是在现有教育教学的研究方面,还是一线教师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从学习兴趣的内涵看,以此作为研究或实践目的亦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站在人的整体性这一角度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保持一定的兴趣,并产生较好的效果,还会深刻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有关后进生成因的研究中,基本上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归结为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四个方面。而贯穿这四方面原因的核心主线往往都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低下有明显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和学习效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家长、教师等外界的评价,而且显著影响学生的主体感受,并逐渐导致学生行为和心理的趋向性消极改变。后者的影响往往不为家长、教师所知或重视,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整能力还较低,所以消极体验的负性推动力就变得巨大和持久了。
社会普遍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客观现实在短期内不会明显改变,中长期也不会彻底改变,简单指责社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改变后进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毫无意义。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他们逐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倒是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并付诸行动的措施。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以培养直接兴趣为最终目标
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实践表明,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最有利的因素。“德西效应”表明,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和家长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简而言之,让学生爱上学习比为了得到好处而学习更加重要。
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并不怎么在乎到底是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只要他们肯学习就行了。有的教师和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杀手锏”就是获得好成绩后的奖励,有教师和家长还常常会为了表达自己对爱学习学生的喜爱而予以额外奖赏。这些做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逐渐失去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外在的学习压力一旦减弱他们许多人将不再学习。
教师和家长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应该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为最终目标,以间接兴趣激发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重点挖掘和创造学生学习中的趣味元素,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开心;让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和发展;灵活交替运用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的激发,把握间接兴趣激发的分寸,适时强化直接兴趣。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常态化
许多教师和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短期目的性明显,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是因为公开课、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学生厌学等原因。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否学得快乐往往被追求进度所取代。有的教师和家长则认为学生学习状态不错,根本没必要多费心思。其实,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处于不稳定而复杂的变化当中,进程也不是直线型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好的时候表现兴趣浓厚,一旦成绩滑坡就变得兴趣索然;有的学生开始有兴趣,后因家长的不理解大受打击……。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
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良性发展,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直接兴趣,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长期努力,需要将维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作始终放在心上,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均要用心设计,关注学生的兴趣表现,及时帮助引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才能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基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春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8,(8)。
[2]孙长艳.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教育转化[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6)。
[3]李洪玉. 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总报告[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