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也浅谈教育的意义

作者: 收录时间:2022-09-20 浏览量:760次

 “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人声称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无休止的争论说明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供人们永无止境的探索。

前段时间微信圈刷屏的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北京电视台《我是演说家》节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其中演讲中这段文字:“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更是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一、 今天我们的教育状况

    新中国的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挫折、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今天国际化人才争夺战中,我们要多去反思,寻找出我们的问题。

家庭教育望子成龙。大多数中国人把孩子的未来当作家庭的唯一重心。孩子未来的关键就是高考,于是,从孩子受孕的时候起,向这个终点的冲刺就开始了。这种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让学生和学校都处于泰山压顶之下,变得畸形。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社会现实,让学校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狭隘的“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推波助澜,使之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学校教育疯狂追求升学率。全国的中、小学面临同样的华山一条道:不惜一切追求升学率。任何学校,如果升学率不行,优秀的生源就会干涸。学校得不到拨款,老师待遇下降,直至学校关门,升学率高的学校,备受青睐,学区房如雨后春笋。其实走进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之单调、刻板令人难以忍受,除了刷题就是补习班,“拼尽最后一滴血”成为为高考开誓师大会的口号,一些魔鬼班级被称之为“高考集中营”。但是,这种教育史上空前的怪胎却得到社会仰慕,生源滚滚,成为中学生及其家长圆梦之地。

社会教育缺失道德和人格的培养。由于分数是硬道理,我们社会评价遗忘了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社会评价中,与分数相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礼义廉耻等等这些东西被淡忘。学习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也不被在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被忽略不见。为了培养“少数”而让“大多数”带着心灵的创伤走出校门的教育,本质上是反教育的。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受到的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是影响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则影响到道德伦理、社会风气甚至犯罪等多种领域,其危害性是难以估计的。

二、教育的意义的思考

1、对公民来讲,教育是文明素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这一目标,即培养社会公民的文明素养。故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述而》)孟子曰:“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 上》)《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韩愈《师说》亦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人天生就能获得人类的文明,每个个体进入文明的捷径就是教育,无教养的人就是野蛮人。因此,每个个体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接受教育。教育也因此称为启蒙、“开蒙”。这些教育的成果,对于每个个体会产生终生的影响。因此,在社会生活的长河中,教育是上游。如果上游污染了,下游是无论如何清除不了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切为了考试,那公民文明素质的缺失就理所当然,“着西装,戴眼镜,眼里处处皆痰盂”、“满嘴韩流,肩挂名包,却毫不知悉外来文化的精髓”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2、对个人来讲,教育是认知自我

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生的根本问题,提示我们,作为人,要认识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要的事是要关心灵魂的最大改善”,这是人生的本意性目的。“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自我作为人的使命,认识人生的目的。教育即育人,培育个体人生,启导个体对美善人生的追求。真正的教育正是在引导个体自我认识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敞开人的理性,甄定个体人生目标,把个体引向对美善生活的追求,把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整合在个体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之中。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不仅是教育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个体价值精神建构正是建立在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之上。正如蒙田所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引导个体积极认识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的最高使命。看到董仲蠡在演讲中请求同学们一节课给他五分钟的时间“做教育”,是多么的悲哀!

3、对国家民族来讲,教育是创造未来

教育是奠定国家竞争力的基石,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没有一项事业像教育那样寄托着如此之多的希望,因为它联系着当下和未来,沟通着现实和理想;没有一项事业像教育那样承载着如此之重的使命,因为它不仅成就个人与家庭,而且荣耀民族,富强国家。由于教育要担负起引领和支撑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走向尊重人、发现人、成就人从而成就整个民族的教育。为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让受教育者保持对于科学探索的强烈兴趣,必须保持对追求知识、探究真理的强烈愿望。而不是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对于科学的真正兴趣和探索热情已经消磨殆尽;而不是当他们工作的时候,用自己熬夜苦读十几年来的知识和学位来挣钱、做官、过上安稳的日子。只有大量的人才才能支撑中国的世界地位,人才由教育培养出来。人才的培养大约是三十年一代人。今日在校学生到2049年时则为中国社会中坚。从这个角度省察中国今日的教育能否为此承担历史重任,是刻不容缓的战略思考。

董仲蠡在《教育的意义》演讲里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有啥用?教育就是帮助我们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掌握个人的命运,并且创造这个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论语别载(上、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庆昌.教育的意义探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6-83

[3]石华灵 王巧红.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零凌学院学报,2005(1):  154-156

[4]刘铁芳.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1-15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